“虎落平阳被犬欺”,这句俗语用来形容开国上将洪学智的境遇再合适不过。1960年,洪学智被调往东北,刚踏上这条路时,他心里不免有些忐忑,担心自己会被“欺负”。然而,当他去拜访一位副省长时,没想到副省长看到他时居然满脸惊喜,脱口而出:“救命恩人配资平台代理,你终于来了!”原来,这位副省长正是洪学智的老部下周光。正是因为周光的关照,洪学智在东北并未受到冷遇,反而得到了不少帮助。
那么,洪学智为什么被调到东北呢?他在那里又担任了什么职务呢?洪学智早年投身革命,15岁便加入了革命队伍,17岁时参与了反“围剿”战斗,22岁跟随红四方面军长征。抗日战争时期,他勇敢冲在前线,参加了百团大战以及多次粉碎日伪军的“扫荡”行动。在解放战争中,洪学智指挥部队参加了攻占通辽、阻击中长路、四平保卫战等重要战役,表现英勇,屡次立下赫赫战功。即便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抗美援朝战争中,他依然亲赴前线,拯救了彭德怀总司令的生命,并且在多次关键时刻扭转了战局,帮助志愿军从败局中反败为胜。
展开剩余83%抗美援朝结束后,洪学智继续在后勤部门为国家贡献力量,1955年时,他被授予上将军衔。经过长年枪林弹雨的洗礼,却在新中国最为和平的时期遭遇了“贬职”。事情的根本原因在于洪学智坚持自我,始终没有参与对彭德怀总司令的“揭发”,这使得他成为了一些人眼中的“眼中钉”。事实上,在洪学智心中,彭德怀始终是全心全意为人民和国家的革命英雄,绝不可能做出那些指责他的人所说的事。
1959年,洪学智被免去总职务,次年,他被调任到吉林省农业机械厅担任厅长。晚年,洪学智回忆道:“那十几年,是我最苦的时光。”尽管遭受了种种委屈和困苦,洪学智从未动摇过自己的革命信仰。他始终坚信,自己为国家做出的贡献不会被遗忘,终有一天会得到还清白的一天。
1960年春天,洪学智和妻子以及两个小女儿一起踏上了去吉林的火车。尽管他已经意识到自己的未来可能充满艰辛,但他毫无怨言。洪学智一共有八个孩子,但他只带走了两个年幼的女儿。在离开之前,他给大儿子洪虎交代了四件事:第一,不要公开评价父亲的事情,能避开就避开;第二,要牢记,外界的言论不必轻信,父亲一生为党和国家奉献,从未做过对不起党和人民的事;第三,要照顾好弟弟妹妹,好好学习;第四,要认真做人,独立生活。
交代完这些事情后,洪学智才安心踏上了前往吉林的旅程。然而,洪学智在吉林的处境依然艰难,几乎没有人愿意与他接近。甚至在居住方面,安排给他的住所也异常简陋,里面连一件像样的家具都没有。面对这种境遇,洪学智并没有抱怨,反而决定将注意力集中在工作上。于是,他决定去拜访负责农业机械的副省长。
没想到,这位副省长正是自己多年前的老部下周光。周光见到洪学智时非常激动,立刻认出了这位曾经在自己危难时伸出援手的“救命恩人”。当年,周光因被诬陷私放土豪而遭遇困境,而洪学智亲自调查,还他清白。尽管洪学智可能没有太多记得这个小插曲,但周光却深深铭记于心,决定在有机会时一定要回报洪学智的恩情。得知洪学智的困境后,周光不遗余力地给予帮助,甚至愤怒地找到了安排洪学智住所的处长,要求换一个更合适的地方,指出洪学智是一位革命功臣,绝不该受到这样的冷遇。
洪学智对此并不在意,依然笑着回应说:“无所谓,住在哪里都一样。”然而,正是因为他始终没有抱怨,一心想着为人民和国家服务,最终,他的坚持和努力得到了回报。尽管生活艰辛,但洪学智依然以满腔热忱投入到工作中。他深入基层,实地考察,最终发现东北的粮食产量低下,根本原因在于缺乏足够的大中型农业机械。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,他决定引进国外技术,并与国内的专家合作,成功研发出中国第一台联合收割机。这一成果不仅填补了国内农机制造的空白,也为国家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。
1965年,毛主席在武汉接见了韩先楚,并询问洪学智的工作情况。韩先楚告知毛主席,洪学智在吉林的工作非常出色,还成功制造了中国的第一台联合收割机。毛主席听后非常高兴,并对洪学智的贡献给予了充分的肯定。
1977年,洪学智重新回到了军区,1980年恢复了原职,继续担任总后勤部部长。1988年,随着军衔制度的恢复,洪学智再次被授予上将军衔,并成为了中国首位六星上将。洪学智对此深感荣幸,这份荣誉既是对他多年来无私奉献的认可,也象征着他为国家作出的巨大贡献。
然而,2006年11月20日,洪学智因病去世,享年94岁。临终时,他仍然坚信党和人民会还他清白。尽管曾经历过最黑暗的时光,他依然没有动摇,始终坚持为国家和人民服务。在去世前,洪学智留下遗言:“不要举行追悼会,也不要做遗体告别,我希望能回安徽老家。”2008年,洪学智的骨灰终于按照他的愿望被安放在了安徽金寨,为这位伟大的革命将军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。
发布于:天津市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配资助手网_配资平台下载_恒汇证券观点